国产精品特黄特色三级视频,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亚洲国产欧美中文手机在线,免费国产凹凸在线视频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隴檢要聞 > 媒眼看隴檢 > 正文
媒眼看隴檢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媒眼看隴檢42】檢察日報丨六位全國人大代表熱議中央一號文件:新技術新業態在新農村“生根發芽”

時間:2025-03-10 14:43:01  作者: 點擊數:

2025年3月4日,檢察日報《法治中國兩會特刊》專欄刊發《六位全國人大代表熱議中央一號文件:新技術新業態在新農村“生根發芽”》。

《檢察日報》截圖

育種、插秧、農資儲備、田間管理……春耕時節,從東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油菜田,一派繁忙景象。農民們正在搶抓農時,為全年豐收開好頭、起好步。

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向社會公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一系列重要部署,引發扎根在田野大地上的全國人大代表們熱烈討論。

他們如何看待中央一號文件中的相關話題?對檢察履職服務“三農”又有哪些新期待?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中央一號文件

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的關注。

“去年代表們也一起熱議了新質生產力。”趙皖平代表告訴記者,2024年全國兩會,他曾提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建議。

在趙皖平代表看來,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要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就要創新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趙皖平代表說,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涉及方方面面,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農”,例如,保護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現代農業生產力,更新生物育種技術;加大大功率、智能化的大型農業基建、裝備制造。

田面平整、綠化成行、灌溉排水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田,是我國正在推廣普及的提高耕地質量的有效措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重要議題已經連續10余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希望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差異化補助。”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開發中心主任楊恩蘭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護航高標準農田建設,檢察機關通過多種方式開展調查,對怠于履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維護職責的相關部門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其履職盡責。2024年1月至11月,檢察機關辦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公益訴訟4307件。

楊恩蘭代表希望檢察機關加強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動協作,持續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工作,通過公益訴訟檢察監督,推動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中的突出問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品牌賦能產業升級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監利市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畢利霞扎根田埂多年,她告訴記者,過去賣大米,現在賣品牌,他們已經走上了品牌賦能增收的道路。

“我注意到,剛剛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農業品牌的培育首先要從原材料篩選、生產執行標準的把握、核心技術的研發等方面抓起,提升品牌品質;同時要根據用戶需求,做好品牌定位。”畢利霞代表告訴記者,品牌培育過程中尤其還要注意商標專利的布局,及時申請商標專利,保護自己的核心技術。

對于農業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畢利霞代表告訴記者:“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檢察機關的司法保護也是其中重要一環。希望檢察機關一方面加大假冒農業品牌的打擊力度,形成有效震懾;另一方面加強普法宣傳,與相關行業協會共同開展普法活動,提升大家的守法意識。”

依托互聯網,近年來農村電商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好品牌有了好銷路。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徽縣隴上莊園土特產店店主梁倩娟憑借一根網線、一臺電腦,逐步成長為農產品直播帶貨達人,但直播間的“職業打假人”碰瓷也讓很多電商人感到困擾。“被這些人投訴后可能會被要求暫時關閉直播間,還要提供各種材料進行證明,雖然最終證明這些投訴不成立,但會浪費很多精力,有些‘職業打假人’還會來敲詐。”梁倩娟代表說,“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希望司法機關深挖‘職業打假人’碰瓷背后的產業鏈、利益鏈,加強協作,有效治理這類違法行為。”

“當前,零散農產品、初級農產品直播銷售還存在一些困難,也希望相關部門更多關注這些產品的銷售,建立規范銷售標準。”梁倩娟代表表示。

鄉村治理新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干部群眾20多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也是中央一號文件的另一“關鍵詞”。

產業美的背后,是村美、人更美。

發展鄉村旅游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為村民謀劃的增收“致富路”,但在這之前,他先做了兩件事:整治人居環境和提升村容村貌。

“我深刻感受到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毛相林代表告訴記者,檢察機關在下莊村建立了聯絡點,重點關注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村民和檢察機關“打配合”——村民們擴種柑橘、提質旅游,創建標準化果園,打造民宿集群、農耕生活體驗作坊等,讓鄉村全面振興“開花結果”;檢察機關則通過檢察公益訴訟,督促相關部門加強環境監管,推動解決了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難題。

“治理工作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同時要發動群眾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毛相林代表說,“未來,希望繼續與檢察機關攜手,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再上新臺階。”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松滋市劉家場鎮三堰埫村黨總支書記吉明東所在的三堰埫村是“全國文明村”。建立農家書屋,開展“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等主題宣傳活動,推進“法律進村”活動,提高普法教育的覆蓋率,三堰埫村一直致力于鄉風文明建設。

“我們當地的松滋市檢察院針對由婚姻、鄰里、宅基地等矛盾糾紛引發的案件,與司法機關、基層群眾組織建立‘1+2+N’多元調解機制,特別是針對一些公開聽證案件,邀請到村里開聽證會,不僅解決了矛盾,還普了法。”吉明東代表建議,希望檢察機關能把辦理的案件通過更鮮活的方式、更多元的途徑傳播到村民身邊,滿足村民的法律需求。(本報記者:常璐倩 單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