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甘肅日報八版刊發《守護公平正義 厚植為民情懷——記省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王卿》。

《甘肅日報》截圖
待人溫和、談笑風生是她,一絲不茍、鐵面無私也是她,她是省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王卿。初見王卿時完全沒有距離感,親切得就像鄰家姐姐,很難將她與威嚴的檢察官形象聯系在一起。
從“結案了事”到“案結事了”
5月19日,白銀市靖遠縣,一起勞動爭議糾紛申請檢察監督案的雙方當事人冰釋前嫌、達成和解……
王卿向記者介紹了辦案經過。該案的當事人一方是煤業公司,另一方是與之有勞動關系的員工林強(化名),雙方糾紛因林強在工作中不慎摔傷后的工傷待遇引發。經一審、二審、再審后,林強仍不服法院判決,于是向白銀市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市檢察院向省檢察院提請抗訴。
“為有效保障當事人權益,我們決定對本案進行調解,促進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王卿說。
為促成和解,王卿多次與雙方當事人進行電話溝通,并于5月19日前往靖遠縣組織現場調解,從情、理、法等方面釋法說理、分析利弊,促使當事人從對立走向對話,直至消弭分歧、達成共識。
最終,煤業公司同意在判決基礎上一次性補償林強人民幣5萬元并當場履行,雙方達成和解。
進入檢察監督環節的民事案件,都是經過一審、二審、再審多道訴訟程序,糾紛持續時間長,案情復雜,當事人之間往往矛盾尖銳。如何才能更好化解糾紛,發揮民事檢察和解的價值作用?王卿有著自己的理解。
“‘本領’二字是排在第一位的,必須要有技高一籌的本領,才能做好檢察監督工作。一定要在分析法律關系上下功夫,厘清爭議焦點,查明案件事實,在法律框架內尋找利益平衡點,這是促成和解的關鍵?!?王卿說,如果案件在檢察環節和解,既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也節省了司法資源,是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實現統一的最佳途徑。
以“抗”促調 9年糾紛終和解
“謝謝檢察官把我的案子抗訴到法院,這場官司都打了快十年了,現在事情終于解決了?!币惶煜挛纾跚浣拥揭黄鹞餀嗉m紛案件當事人打來的致謝電話。
事情要從2004年說起。2004年,妹妹韓曉麗(化名)一家在建房時,姐姐韓曉美(化名)一家有出資并做建筑雜務。房子建成后,韓曉麗一家占九間房,韓曉美一家占三間房。后來,兩家就韓曉美所占三間房的性質到底歸誰所有發生爭議。
2013年、2016年、2019年、2021年……多次起訴都未能解決爭議,法院最終以重復起訴為由駁回起訴。無奈之下,韓曉麗的丈夫劉建強(化名)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慶陽市人民檢察院向省檢察院提請抗訴。
考慮到該案涉及親屬關系,調解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王卿調閱審查了該案的全部審判卷宗,并與雙方當事人見面,通過分析證據對劉建強進行釋法說理,并建議他與對方和解,劉建強在權衡利弊后同意和解。
“但和解進行得并不順利,兩家人積怨太深,另一方當事人情緒激動堅決不同意和解。我們認為本案不構成重復起訴,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向省法院提出抗訴?!蓖跚湔f。
省法院決定提審該案后,王卿與辦案法官就該案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為抗訴后達成調解奠定了基礎。
2022年3月21日,該案以視頻形式開庭審理。在法檢兩院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終于達成調解協議。6次訴訟歷時近10年,就此畫上了句號。
“在民事訴訟領域,檢察院和法院雖是法定的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但在參與社會治理、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檢法兩院的目標都是一致的?!蓖跚浣榻B。
從法官到檢察官,初心不改
“2014年,我脫下法袍,換上了檢察服?!蓖跚涓嬖V記者,2005年至2014年間,她曾在蘭州市七里河區人民法院阿干法庭、研究室和刑庭等部門工作。2014年6月,被遴選到省檢察院工作。
從法官到檢察官,雖然崗位變了、角色變了,但王卿堅守司法為民的初心始終未變。
“雖然基層法院的案子多數是離婚、鄰里糾紛等小案件,但都是老百姓的急難愁盼事,每個案子都要用心用情去辦。近10年的基層法院工作經歷,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司法為民?!蓖跚湔f。
對王卿而言,從裁判者變成監督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難得的經歷。
“正是因為在法院工作期間接觸過豐富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對法院的審判程序和審理思路比較熟悉,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檢職業共同體的意義,更好地做好檢察監督工作。”王卿坦言。
在省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和民事檢察部門工作期間,因工作業績突出,王卿分別獲得了“全省刑事執行檢察業務能手”和“全省民事檢察業務競賽二等獎”的榮譽。
除了辦好手頭的案子,為充分發揮民事檢察在維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方面的職能作用,王卿還負責起草了本部門在全省部署開展的《支持起訴助力弱勢群體權益保護專項活動實施方案》,在以農民工為主要支持起訴對象的基礎上,把殘疾人、婦女、老人、家庭暴力受害人等群體納入支持起訴對象,探索對其他特殊群體的保護方式。
“專項活動開展以來,全省辦理的支持起訴案件數與全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倍,這說明在檢察院的幫助下,有更多的弱勢群體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蓖跚涓嬖V記者。
“從法官到檢察官,我越來越體會到辦案就是辦當事人的人生,只有以為民解憂的情懷和追求極致的精神,才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蓖跚湔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