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檢察日報二版刊發《掘耕地潛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甘肅通渭:專項監督推動撂荒地整治 重慶豐都:檢察建議喚醒“沉睡田”》。

《檢察日報》截圖
本報訊(記者南茂林 通訊員陳慶金)近日,甘肅省通渭縣檢察院檢察官再次走進碧玉鎮碧玉村,了解荒地整治情況。檢察官發現,原本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經過清雜、平土、翻新,又恢復成適合播種的肥沃土壤。這是2023年通渭縣檢察院部署開展撂荒地專項監督活動,進一步推動撂荒地整治的成效之一。
“我們村正在對150余畝撂荒地噴灑除草劑,而且還利用鎮上的大型農機具進行開墾,月底前準備將這里全部種上馬鈴薯。”碧玉村黨支部書記楊的鵬看著地里忙碌的場景,高興地和檢察官分享。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該縣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或外出,農村勞動力缺失,大片梯田、川地撂荒。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耕地保護、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通渭縣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能動履職扛起耕地保護職責。
專項監督活動中,該院主動對接縣農業農村局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對標撂荒地整治決策部署,對各鄉鎮落實情況開展全面梳理排查。同時,承辦檢察官還利用無人機航拍勘查取證,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農戶,查閱鄉鎮機關工作資料,共發現涉耕地保護公益訴訟線索18條。據此,通渭縣檢察院向有關鄉鎮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耕地保護職責,全面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
在檢察機關的跟進監督下,此次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各鄉鎮政府除因地制宜督促復耕復種撂荒地外,還積極扶持當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及致富能人、種植大戶投身鄉村振興,通過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帶動農戶發展特色富民產業,讓老百姓從產業發展中受益,實現從農戶到政府的雙贏多贏共贏。
據悉,該院在此次監督活動中共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8件,督促整治撂荒地5000余畝,昔日“休眠”的土地再次煥發新活力。
又訊(記者滿寧 通訊員劉開倫 許鋒)近日,在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中坪村的一片莊稼地里,李婆婆正拿著鋤頭在自家苞谷地里松土、除草。而此前,這片土地曾長期撂荒。記者日前從豐都縣檢察院了解到,在一年的時間里,該院通過“訴前磋商+檢察建議”喚醒該縣800余畝“沉睡田”,推動形成撂荒地系統治理長效機制。
2022年4月,豐都縣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一塊幾十畝的耕地無人耕種,土壤板結開裂、田埂坍塌、荒草叢生。檢察官進一步了解到,當地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村里七成以上是老年人,導致土地大面積撂荒。
“這些都是‘飯碗田’,不是一家一戶的事。”該院對此進行公益訴訟立案調查,借助無人機航拍、激光測距、衛星地圖等方式,對該縣20余個鄉鎮的耕地撂荒情況開展全面摸排。“經測算,僅6個鄉鎮撂荒地面積就達650畝,其中很多是成片梯田、緩坡田地,自然種植條件良好。”該院檢察官助理李奉告訴記者。由于種種原因,有些耕地的撂荒時間長達10年。
保耕地就是保飯碗。該院依法與撂荒地面積較大的鄉鎮政府負責人進行了多輪公益訴訟訴前磋商,最終商定由當地政府全面清理核實耕地撂荒面積,并引導復耕復種。
為推進該縣撂荒地溯源治理,2022年6月,豐都縣檢察院又向該縣農業農村委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利用政策手段引導農民、企業經營者等主體對撂荒地復耕復種,建立防止耕地撂荒問題反彈的長效機制。
收到檢察建議后,該縣農業農村委組建工作專班,在全面清理核查800余畝撂荒地的基礎上,開展該縣撂荒地專項整治行動,建立起流轉經營、協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一系列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該縣面積在5畝以上的撂荒地已全部核查整治。今年開春,共計800余畝撂荒地里已種下苞谷、大豆、紅薯等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