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檢察日報聲音周刊整版刊發《美麗甘肅我的家》。

《檢察日報》截圖

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的甘肅省,地域遼闊,風光秀美。黃河蜿蜒九曲,在甘肅“兩進兩出”;祁連山甘肅段綿延1000多公里,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甘肅檢察機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依法能動履職,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工作,贏得廣泛贊譽。久久為功,一幅幅天藍、水清、岸綠的畫卷正在甘肅大地鋪開——

全國人大代表、蘭州石化合成橡膠廠丁腈橡膠二車間黨支部書記 鄭彩琴
我在調研中了解到,甘肅檢察機關在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中,注重加強協同配合,在深化制度機制建設上下功夫,主動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協調,細化相關協作機制,共同推動將實踐成效固化為制度成果。同時,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支持社會組織有效發揮公益保護作用,凝聚了公益共識。
建議檢察機關進一步加大對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宣傳力度,用鮮活案例講好公益法治故事,提高公眾對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知曉度、參與度,為凝聚保護合力營造良好氛圍。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朗乾環境科學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剛
甘肅省檢察機關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積極穩妥探索公益訴訟案件領域,創新方法,有效提升辦案質效。近年來,檢察機關通過開展“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專項監督活動,積極辦理英烈權益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捍衛了英烈尊嚴和權益,進一步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期待檢察機關在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中,更多借助科技力量,推動公益訴訟與技術信息融合,提升辦案質效;同時發揮好上級檢察院在重大案件辦理中的指揮作用,合理調配力量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檢察監督提供更多“動能”。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姜成英
我多次受邀參加甘肅省檢察院組織的檢察開放日、公開聽證等活動,了解到近年來甘肅檢察機關緊緊圍繞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盯公益保護突出問題,不斷加大辦案力度,有效發揮了法律監督職能作用。
甘肅省檢察院通過舉辦多期全省集中專題培訓班、組建全省公益訴訟檢察人才庫等方式,完善公益訴訟專門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并與省內高校共建公益訴訟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提升公益訴訟理論研究水平。我希望甘肅檢察機關一如既往緊緊圍繞黨中央、省委和最高檢重大決策部署,主動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找準服務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的結合點、著力點,深化服務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各項措施,以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助推甘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1年10月,甘肅省嘉峪關市檢察院干警利用無人機在長城沿線巡查取證。
“法律授權開展公益訴訟的10個法定領域中,全省辦理的相關案件涵蓋9個領域。同時,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探索新領域案件,5年來共立案2726件,取得明顯成效。”8月11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通報該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服務幸福美好新甘肅工作情況,發布一批典型案例。
兩個多月前的5月31日,甘肅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聽取省檢察院檢察長朱玉作的《關于全省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得到常委會的充分肯定。會議認為,近年來甘肅省各級檢察機關緊盯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英雄烈士保護等領域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突出問題,創新工作理念,依法履職辦案,不斷加強規范化、專業化建設,充分發揮了保護公益的職能作用,取得明顯成效。
筑起生態屏障,護航綠色發展
2020年7月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檢察開放日活動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甘肅省檢察院以“法潤公益”為主題,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相關部門代表等40余人來到蘭州新區,親臨現場感受、檢驗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成效。
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是甘肅省的空中門戶。曾幾何時,這里的環境令人擔憂而無奈,機場周邊部分排洪渠內存有大量傾倒的垃圾、渣土,同時存在水污染隱患。
蘭州新區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線索并立案審查,經過調查取證,及時向蘭州新區生態環境局、農林水務局提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得到兩家單位的高度重視。兩家單位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確定了生態水利工程、排污系統改造、“臨港花海”建設等一系列舉措,對機場周邊的環境問題進行了徹底整治。
“通過參觀臨港花海環境整治現場、蘭州新區工業固廢處置場和公益訴訟生態林現場,我感受很深。整改成效明顯,這也是檢察機關扎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全國人大代表、蘭州石化合成橡膠廠丁腈橡膠二車間黨支部書記鄭彩琴在活動中表示。
“我們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作為全省檢察機關服務中心大局六項重點工作之一強力推進,著力打造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亮點品牌,2017年以來,共立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8107件,發出檢察建議6898件,起訴590件,通過辦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損毀的耕地、濕地、林地、草原等4.7萬畝,督促清理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等38萬噸。”甘肅省檢察院副檢察長丁霞敏介紹,全省檢察機關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服務保障省委、省政府《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合力守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2019年1月開始,甘肅省檢察院聯合省水利廳部署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助力黃河流域“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有效解決,其間共發現涉河湖公益訴訟案件線索2018件,立案1566件,發出檢察建議1400件,起訴28件。
今年6月,甘肅省檢察院與水利部黃委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會簽《關于建立服務保障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檢行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著名的祁連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為有效助力祁連山生態整治,2019年,甘肅省檢察機關部署開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專項監督活動,組織張掖、武威、酒泉、林區檢察機關對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開展“回頭看”,依法懲治破壞生態環境及野生動物資源行為,共梳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28件,立案98件,發出檢察建議96件,起訴21件,督促恢復退耕還林土地550余畝,完成植被補植補種3.8萬余株。
精準發力,守護群眾美好生活
“檢察機關緊盯公益保護突出問題,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重點領域,不斷加大辦案力度,有效發揮了法律監督職能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對甘肅省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這樣評價。
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甘肅省檢察機關通過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等專項監督活動,推進市、縣兩級檢察機關每年度辦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全覆蓋。
針對在釀皮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嘉峪關市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侵權人承擔10倍懲罰性賠償金,法院判決支持了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
金昌市金川區檢察院緊盯飲用水安全,對社區直飲水監管不到位問題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行政機關積極整改,對130余臺社區直飲機進行更換和維護。
張掖、定西、甘南等地檢察機關針對網絡配餐安全問題,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對網絡餐飲經營者所使用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裝材料等開展專項檢查,相關單位采納建議,對經營者進行約談教育,有效規范網絡配餐行為。
在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之外,甘肅檢察機關還積極辦理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英烈權益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并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范圍,5年來,共立案國有財產保護領域案件531件,發出檢察建議418件,起訴20件,督促收回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各項補貼資金等國家所有財產和權益價值2.2億元;通過制發檢察建議、訴前磋商等方式保護英雄烈士名譽、榮譽和英烈紀念設施,共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113件。
“在公益訴訟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打造了‘文物保護’的特色亮點。”甘肅省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王俊琳介紹,結合甘肅文物資源豐富,文物分布點多線長,但保護工作相對薄弱的狀況,甘肅省檢察院聯合省文物局部署開展了國有文物保護專項監督活動。
甘肅境內現存長城約3654千米,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及其沿線關隘、城堡等在內的歷代長城整體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甘肅省檢察院成立長城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辦案組,就長城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監督管理力度不夠、發展規劃不足等問題正式立案調查,朱玉擔任辦案組組長。
經過前期走訪取證,2020年8月12日和9月22日,甘肅省檢察院分別向武威市政府、定西市政府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兩地政府依法保護具有重點保護價值的長城遺存,制止并處理破壞長城本體的違法行為;對人為活動影響大且易遭損毀的部分區域實施圍欄防護并加強長城保護相關機制建設和人員、物資、研究機構等保障措施建設。同年10月23日,該省檢察院向省文物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省文物局監督地方政府落實長城保護措施,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工作,加快制定和實施長城保護規劃等。
三家被建議單位在收到檢察建議后,迅速制定整改方案并積極整改,推進長城保護工作。武威市專門設立“長城文化保護研究院”,所轄各區、縣分別設立“長城文化保護站”,專門負責長城文化研究、保護和利用。
“公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檢察機關與政府部門雖分工不同,但工作目標、追求效果是一致的。我們希望推動長城保護和長城文化傳播、旅游等合理融合發展,使長城周邊的群眾也能成為長城保護的受益者。”甘肅省文物局副局長仇健表示。
凝聚共識,形成公益保護合力
采訪過程中,玉門市檢察院檢察長劉才向記者介紹了一起涉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
今年2月,玉門市檢察院針對刑事檢察部門反饋在辦案中發現廢品收購站經營主體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問題,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及時利用大數據平臺,對2018年以來辦理的廢品收購站經營主體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案件進行檢索,發現該類案件呈逐年多發態勢。
檢察官對發案問題認真研判,商定“四大檢察”一體辦案,以廢品收購站違法收售盜竊物品為切入點,發現了部分廢品收購站存在無照經營、違規占用耕地、收購物品未進行分區管理、隨意焚燒廢舊物品等問題。
“我們對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匯總形成問題臺賬,從行業主管部門、協同管理部門及地域管轄的不同職責出發,制發環境保護領域檢察建議11份,消防安全領域檢察建議7份,國有土地保護領域檢察建議2份,并持續跟進,督促問題整改落實。”辦案檢察官介紹。
7月20日,劉才就該案主持召開公開聽證會。會上,他詳細介紹辦案情況,各責任單位就監管職責、履職情況作了報告。聽證員圍繞聽證議題對行業主管部門和鄉鎮開展針對性提問,對各單位整改工作和履職情況進行評議。
“檢察機關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通過法治方式助力解決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檢察監督加強了源頭治理,讓廢舊市場物資運營更加環保、安全,群眾的法治觀念也有所提升。”玉門市老市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梁秉國評價道。
據了解,甘肅省各級檢察機關堅持“訴前實現保護公益的目的是最佳司法狀態”理念,充分運用訴前磋商、檢察聽證、檢察建議等多種監督方式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2017年以來,通過磋商結案582件,公開聽證492件,制發檢察建議10826件,99%以上公益損害問題在訴前得到妥善解決。
“我們主動加強與陜西、青海、寧夏、新疆等相鄰省(區)檢察機關的聯系,組織召開服務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西北段)建設加強區域檢察協作聯席會議,形成‘蘭州共識’;與四川、青海法檢兩院共同召開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司法協作會議,共筑黃河上游生態法治保護網;與甘肅省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林草局等會簽協作意見,暢通線索移送,規范案件辦理;就渭河、六盤山、秦嶺、青藏高原等‘大山大河’生態保護,與相鄰省(區)檢察機關建立區域司法協作機制,共同解決‘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的問題,推進區域系統治理。”丁霞敏表示,“有了多部門協作、跨區域協作等機制,就有了公益保護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