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時間可以做什么?作為檢察機關最年輕的部門,全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在甘肅省檢察院黨組的堅強領導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和檢察自覺,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理順思路,主動出擊,積極探索,攻堅克難,逐步成長為檢察工作新的著力點。
一年來,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共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061件,立案2651件,履行訴前程序2293件,同比上升均在一倍以上;提起公益訴訟171件,同比上升72.7%,在高檢院2019年度考核數據通報中,我省單獨提起公益訴訟案件的絕對數位居全國第十二位,通過辦案挽回國有財產5.1億元。
積極服務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系統謀劃,制度先行。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將“積極服務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工作重點,為實現隴原大地“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目標而努力。省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即第八檢察部)組織召開了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會,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和《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十項舉措》等一系列制度規定,為做優做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工作方向、提出抓手。發布了《甘肅省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白皮書》,提升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
專項推進,綜合治理。部署開展“攜手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專項監督等專項行動。岷縣檢察院辦理的“慕麗水岸”茶樓影響行洪安全案入選高檢院“清四亂”專項行動典型案例,央視“焦點訪談”對該案和專項行動的做法作了深入報道。金昌、蘭州新區等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天藍藍”等專項活動,著力加大對水源、空氣、土壤等保護力度。慶陽、平涼、洮河林區等地探索建立生態修復基地。通過司法辦案,全省檢察機關共督促恢復和復墾土地3700余畝,清理河道1400余公里,清理生活垃圾、固體廢物等25萬噸。
有力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
關注民生,突出重點。全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部署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專項行動和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專項行動,集中辦理校園周邊、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或不合格食品,網絡餐飲領域違規經營以及速凍食品、保健食品等案件。專項活動期間共發現食品、保健品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00件,立案292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40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12件。
案例指引,以點帶面。全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辦理了一批在全國全省有較大影響的案件,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白銀市白銀區檢察院提起訴訟的張某某銷售假冒偽劣調味品案,嘉峪關市檢察院辦理的王某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被張軍檢察長批示要在全國引領和宣傳。酒泉市肅州區檢察院辦理的校園周邊五毛錢“辣條”案入選最高檢發布的9個“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典型案例之首。金昌開展學校周邊“小飯桌”專項檢察監督活動,推動食品安全整改和規范性文件出臺的工作經驗被《檢察日報》刊登推廣。平涼開展“安全用藥農家行”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推動有關部門嚴格藥品安全標準,完善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和措施。蘭鐵分院開展“筑牢鐵路食品安全防線,保障旅客舌尖上的安全”專項檢察監督活動,加強與鐵路勞衛部門配合,督促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拓展辦理其他領域公益保護案件
突出重點,注重效果。加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財產、英烈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蘭州新區檢察院聚焦國有土地使用權保護,聯合自然資源局開展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追繳專項行動,督促向46家公司追繳拖欠的土地出讓金3.78億元。張掖市山丹縣檢察院針對某部門違規挪用資金問題發出檢察建議書,在該部門虛假整改的情況下,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法院一審判決確認該部門行為違法。定西市隴西縣檢察院發揮英烈保護檢察監督作用,向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協同相關部門做好“少年英雄”張新龍紀念塑像的修繕和管護工作,收效良好。
積極穩妥,拓展新領域。加大文物保護、安全生產、個人信息保護、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公益訴訟新領域的工作力度。制發《關于規范公益訴訟“等”外案件辦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規范探索其他領域案件。部署開展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張掖、天水、酒泉、平涼等地積極與文物部門溝通聯系,建立協作機制共同解決文物保護工作疑難問題。
全力提升公益訴訟案件質效水平
在全省部署開展公益訴訟“回頭看”專項活動,著力解決工作不實、不規范等問題,做法和成效得到了最高檢的認可。省院公益訴訟檢察部先后下發了《規范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的十項要求》,著力提升檢察建議質量,增強監督效果。督促各地積極落實檢察建議公開宣告、抄送抄報制度,檢察建議公開宣告送達率由不足1%提升至15%,檢察建議整改率達到98%以上。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出臺了《辦理檢察建議工作規程》,明確了回復辦理檢察建議的制度機制。
凝心聚力加強公益保護社會共治
爭取黨委、人大和政府領導支持。全省11個市(州)、40個縣(區)黨委和政府出臺支持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9個地區黨委、人大主要領導作出批示,10個地區人大專題審議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甘肅省檢察院向省委和省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了生態環保檢察工作,向900余名在甘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寄送“一封信”,爭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公益訴訟工作的支持。
完善與行政機關的協作機制。認真貫徹最高檢與九部委會簽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工作意見,省院公益訴訟檢察部先后與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等單位對口部門反復溝通磋商,建立協作配合機制,接收行政機關移送線索395條。
建立跨區域協作聯動機制。承辦召開了西北五省(區)六方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段)建設,加強區域檢察協作”聯席會議,積極探索省際檢察協作。與陜西、河南兩省建立秦嶺生態環保區域協作機制,就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與青海協作形成框架意見。慶陽、武威、甘南、平涼、隴南、天水、定西等地與毗鄰省份檢察機關加強協作配合,共辦理區域檢察協作案件6件。
建立公益訴訟志愿者和觀察員制度。平涼、金昌等地檢察機關聘任鄉鎮、街道網格員為公益訴訟志愿者;天水、張掖、定西、甘南等地檢察機關選聘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農村兩委干部擔任公益觀察員,及時收集移送公益訴訟案件線索。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是一項年輕的司法制度,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全局性、戰略性重大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作為落實這項制度的主責部門之一,公益訴訟檢察部門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需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加強專業化建設,在實踐之路上不斷邁出堅實的腳步,為推動各方協作和社會共治、完善公益保護積極貢獻檢察智慧和力量!